5月,北方麦区还在灌浆,蜀乡大地已风吹麦浪一片金黄。眼下,四川小麦大范围收获由南及北正次第拉开,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夏粮规模化收获步伐。
“小春不小”,2023年全省小春生产现场会指出,确保2023年小麦872万亩目标任务,核心在于稳。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小麦今年生产情况如何?又能为粮食安全贡献多少?即日起,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特别推出《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麦”相承》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深入全省小麦主产一线,直击蜀乡大地小麦生产,敬请关注。
4月下旬,四川小麦收获前夕,记者跟随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绵阳市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历时两天,跨越800公里,前往内江市东兴区、崇州市、江油市、广汉市等地调研小麦生产情况。
麦田上的可喜变化
产量背后的科技和人才发挥作用
在内江市东兴区,大家惊喜看到,种粮大户依托好政策,让小麦种植面积一年时间从 300 亩增加到 4000亩,昔日荒山坡种上了“中国粮”;在崇州市天府粮仓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实地,连片“蜀麦1868”长势良好,种粮大户坦言,优质高产多抗的品种特性让其生产管理省心省力;在广汉市,大面积生产小麦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赋能下,穗粒饱满,丰收在望。
变化不只于此。
在产量上,四川小麦稳中有升。不可小觑的是,四川小麦产量虽不如北方高,但成德绵一线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川中丘陵区也奋起直追。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汤永禄介绍,随着整体种植水平的提升,绵阳、德阳很多大户已比较容易达到平均 500 公斤/亩的水平,而成温邛一线、川中丘陵要低一些,但也能达到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均高于全国平均亩产387公斤的水平。
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上,应用辐射面积在扩大。“近年来,随着全省小麦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规模化种植不断发展,品种的抗性、丰产性、品质以及先进生产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介绍,这些优质品种在丰产性和抗性上表现突出,在新技术挖掘品种生产潜力的加持下,小麦生产在让种植户和小麦专家省心管理的同时,也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川小麦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种粮大户。”在四川省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首席、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樊高琼看来,通过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等项目开展,科技力量正在渗透粮食生产的每个环节。
院士来川“点赞”川麦
四川小麦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变,代表着初心。
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小麦种质资源库中,常年保留着数万份的麦类作物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加上我省一代又一代小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让川麦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和野生资源利用方面,我省小麦育种工作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今天是立夏,很高兴看到四川小麦经受住了天气的考验,丰收在望!”5月6日,在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西河村的金色麦田中,8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的讲话,让在场的小麦科研工作者以及梓潼县种粮大户30余人备受鼓舞。
当天,由赵振东院士领衔的绵阳市小麦现场观摩和测产验收会在此举行。“小麦茎秆变黄,而颖壳仍带绿色,有利于籽粒灌浆,千粒重会增加。小麦叶片像水稻一样直立,而不是披散,光合作用会更强。小麦的旗叶和倒二、三叶成熟度一致,落黄性会更好。”经过对当地麦株进行仔细观察,赵振东对种植大户的小麦生产情况表示肯定。
“在今年遭受前期干旱,拔节期低温冷害影响的情况下,作为四川省主导品种,‘绵麦902’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旱耐低温能力,发挥了主导品种和当家品种的作用。”赵振东表示,每次到四川来都有收获,看到小麦丰收了,农民致富了,他很高兴。
赵振东曾多次到访四川。前几年,他参与了科技部实施的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主要负责西南片区小麦育种攻关。赵振东说:“这二十多年来,全国的小麦育种都在进步,四川的进步最大,我们是来学习的。”
“四川人民非常勤劳,现在小麦育种成绩斐然,其中,多抗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育种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赵振东表示,弱筋小麦、酿酒小麦和彩色小麦都是四川小麦的特色。下一步,四川小麦要向全国各大麦区提供更多的优异抗病资源材料,加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培育,尤其是灌浆快脱水快的品种培育,为全国小麦育种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country.scol.com.cn/shtml/scncrb/20230512/94566.shtml